民間信仰中犒賞天將神兵之儀式,普遍流傳於臺灣福佬移民聚居地。傳統鄉村社會遇瘟疫或外敵入侵時,會延請儀式專家消災解厄,並做「放軍」(或稱放兵、鎮符安營)的儀式,派神兵鎮守於村界,安營後須定期舉行犒軍。

臺灣各地的犒軍活動以澎湖最具特色,每逢農曆初一、十五黃昏,由村廟值年鄉老於廟埕設科儀桌,請出卅六神將,安放香爐與熟五牲、金銀紙與清酒等,桌下置虎爺、香爐及生三牲,桌前擺碗,置牧草及米糠水,供兵馬飲用。各家戶陸續將菜湯飯拿到廟前供桌,由「領令」(六位小法中的首席小法)上香就定位,以驚堂木拍案,手執法鞭依序完成開壇、開鞭與淨壇後,在兩旁小法團的唱咒與打鼓聲中,由手執五營令旗的小法(見習中的少年法師)與代表元帥的「領令」分別召請五營兵馬前來廟埕,擲筊確認後進行兵馬點閱與犒賞,犒賞完畢再做「放營」,號令兵馬返回崗位。在廟會進行法事前,也須將駐守村界的五營神兵召回守衛,每次召營後皆須犒軍,以示慰勞之意。

五營神兵以青、紅、白、黑、黃色之三角令旗為代表,各營皆有統帥、稱號與特定兵馬數量:

張將軍率東營九夷軍九萬九千人鎮守東方

蕭將軍率八蠻軍八萬八千人鎮守南方

劉將軍率六戎軍六萬六千人鎮守西方; 

連將軍率五狄軍五萬五千人鎮守北方

李哪叱元帥統領三秦軍三萬三千人鎮守中央

由於犒軍之組成與內涵包含儀式專家、廟宇與五營頭(空間建物)、信徒三部分,

因此各地的犒軍受到:

(一)儀式專家之派別與服務範圍,

(二)主母廟與分香廟,

(三)信徒遷移分布等因素影響,

而有不同的儀式內容,例如由道士1人、或法師2名、或小法團6人執行之犒軍,無論在儀式段落或形式上均有差異;而僅有信徒、缺乏村廟或儀式專家的犒軍則在意義上是屬於家戶而非聚落儀式。晚近興起之新興宗教如臺北松山慈惠堂,甚至可見到身穿袈裟的儀式專家,以湯圓、素果舉行犒軍之情景。

犒軍盛行於福佬人地區。北臺灣客家聚居的義民爺信仰圈沒有這項儀式,但盛行類似的奉飯(抬飯)儀式,但奉飯對象為義民爺,並非神明兵將;中臺灣東勢閩、客混居地區,則可見客家廟宇舉行犒軍。(參見「五營元帥」、「小法」)



本文著作權為文建會所有© All Rights Reserved. [ 合理使用規範 ] 
 

中文關鍵字:
五營 , 道士 , 法師 , 道教 , 臺灣民間信仰

英文關鍵字
camps of the five directions , Daoist priest , ritual master , Daoism , folk belief in Taiwan

參考資料

  1. *高怡萍。1998。《澎湖群島的聚落、村廟與犒軍儀式》。澎湖:澎湖縣立文化中心。
  2. *黃有興。1992。《澎湖的民間信仰》。臺北:臺原出版社。
  3. *黃文博。1989。《臺灣信仰傳奇》。臺北:臺原出版社。
  4. *曾光隸。1999。《澎湖的五營:以空間角度來看》。澎湖:澎縣文化中心。
  5. *康豹。1997。《臺灣的王爺信仰》。臺北:商鼎文化。
  6. *劉還月。1994。《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(廟祀卷)》。臺北:臺原出版社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rlie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