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 十三街庄有松山街、中坡庄、五分埔庄、興雅庄、三張犁庄、中崙庄、東勢庄、上塔悠庄、舊里族、後山坡庄、西新庄及洲尾庄。

松山街:

即今日松山區之頂錫、上壽、貴全等三里。清代稱錫口街,分為頂街、下街與草店尾三處,頂街在今饒河街松山市場至慈祐宮一帶;下街相當於今饒河街口至草山市場地方;草店尾乃因清代時,在此有數間草寮店舖而得名,範圍在今慈祐宮至八德路四段八二九巷口松山國小前一帶。

中坡庄:

即今日松山區之中行、居仁、大道、中坡、大成、大德等六里,位於松山東南面,與五分埔、後山坡庄相鄰。地名最初源於該地有一供灌溉水源的天然坡池,因此池適位於永春坡興後山坡間而得名,現該池己填平興建為瑠公國中。

五分埔庄:

即今日松山永春、春光、松德、國強、安康、中全、廣居、啟業、松友、松長春、田單、富台、五全、五福、五常、六藝、敦厚、生明、四維、永吉、自忠等二十二里,是十三街庄中之最大者。地名來源係因早期此地乃由五人合股開墾之荒地而得名。

興雅庄:

即今日松山區興雅、革新、新仁、雅祥、興隆、西村、生明等七里及南村、中強二里之北一部份。地名取意於吉祥。

三張犁庄:

即今日松山區之景聯、新工、新康、景新、祥和、三張、景安、景勤 六合、泰和、三犁等十一里及南村、中強二里南面一部份。地名來源係因拓墾之初,此地共有十五甲,每五甲有一耕犁,共有三張耕犁,因此得名。

車層庄:

即今日松山區中興、光信、正和、石景、正聲、車層、華聲、嘉興等八里。清代稱此地為車罾庄,車指輪軸、罾是魚網,因昔日此地坡池密布,魚蝦產量豐富,當地居民均用帶有輪軸的魚網捕魚,因以為名。至日據時期才改車層庄。

中崙庄:

即今日松山區中崙、福成、進安、敦化、星文、中正、中華等七里。閩南語「崙」為小丘孤立之意。清代初墾期,自延吉街、北寧路、健康路以西及南京東路三、四段至八德路二、三段之間,為十公尺至百公尺不等的小丘縱列,故名「中崙」。

東勢庄:

即今日松山區美仁、吉仁、東勢、東光、東榮、東昌、介壽、龍城、龍田、復勢、吉祥、武昌、復盛、復隆、復鴻、復建等十六里及精忠里一部份。清代稱東勢庄,日據時期因興北端下埤頭庄之東勢(今中山區大佳里)同名,而易名為頂田勢庄,並分為頂東勢興下東勢兩區域。

上塔悠庄:

即今日松山區永泰里全部及莊正、莊敬、精忠等里一部份。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,山胞遷移後,清代改稱為搭搭攸社。

舊里族:

即今日松山區舊宗、寶清、新益、新東、富錦、富泰、三民、新聚、自強、鵬程、安平、南京等十二里及莊正、莊敬二里一部份。昔為凱達格蘭平埔族社名,山胞遷移後,改稱里族,後為區分起見,將此地稱舊里族。

後山坡庄:

即今日南港區合成、興成、玉成、新勝、萬福、百福、聯成、成福、鴻福等九里,其後山坡有一天然大坡,具儲水灌溉之利,因以為名。現已填平興建為南港公園。

西新庄:

即今日南港區西新里,位在南港路三段至六十一兵工廠兩側。

洲尾庄:

即今日內湖區行善、週美等二里。

財團法人台北市松山慈祐宮 十三街庄介紹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rlie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