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民間信仰所舉行的各種宗教儀式活動。民間信仰有別於國家宗教、制度宗教,是民間約定俗成、代代相傳,沒有明確文字記載的信仰現象。沒有教主、經典、寫成文字的教義、入教儀式,但有儀式活動與廟宇場所,因此儀式成為理解民間信仰不可少的活動。

臺灣民間信仰源自中國福建、廣東,融合儒、釋、道、巫四種成分。儒教的孝道與祖先祭祀,佛教的因果輪迴與功德業報,道教的天人感應、星命信仰與神仙系統,巫覡的模擬咒術與交感巫術等,是一種綜攝性的宗教(syncretism)。因為民間信仰倚重道士及道教科儀的領導,因此民間信仰也常被認為是廣義的道教,與張道陵創立的天師道被視為狹義的道教有所區隔。

臺灣學術界在1950-1990年代所指稱的民間信仰的範圍比較廣泛,包括民間教派(如齋教鸞堂一貫道)、道教法教、釋教(香花和尚)、新興宗教(如慈惠堂、清海無上師)等研究範疇。現今因為學術界的宗教研究日趨專業,這些領域被一一獨立出來進行專門的研究,因此民間信仰的範圍縮小,大都用來指稱沒有明顯教派組織、專業神職人員的地方性信仰;常見的儀式有進香遶境暗訪過爐謝平安犒軍宋江陣八家將等。

進香等儀式充分表現出地方的凝聚、整合,是民間信仰的核心關懷。臺灣各地在先民開拓穩定後,通常會興建社區公廟,奉祀一位主神(也配祀其他神明)做為社區保護神。公廟與社區的開發歷史、人口成長、社會生活息息相關,成為居民精神生活認同的中心。公廟主神前往祖廟進香時,社區居民都會陪伴出遊,自稱香燈腳;主神進香回來後,會在社區內遶境,讓居民福佑均霑。主神也可以在聖誕慶典前後,安排夜間訪視社區,為地方驅邪綏靖。主神的神明會在每年交接新的爐主頭家時,舉行過爐儀式,表示責任與榮譽的薪火相傳。居民在年尾時,為答謝主神一年來的保佑,舉行謝平安儀式,並演出平安戲。犒軍是社區公廟初一或十五都要舉行的儀式,以犒賞主神的五營兵將辛苦防守社區安寧。宋江陣八家將是公廟組成的社區神兵神將,平時招募社區子弟訓練,慶典時上陣表演,也做為防衛主神的神轎隊伍。


http://taiwanpedia.culture.tw/web/content?ID=1906

本文著作權為文建會所有© All Rights Reserved. [ 合理使用規範 ] 
 

中文關鍵字:民間信仰 , 儀式 , 社區信仰 , 公廟

英文關鍵字
folk belief , ritual , communal beliefs , community temples

參考資料

  1. 劉枝萬。1974。《中國民間信仰論集》。臺北: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專刊,22。
  2. 吳永猛、謝聰輝。2005。《臺灣民間信仰儀式》。臺北:國立空中大學

延伸閱讀

  1. 劉還月。1994。《臺灣民間信仰小百科》。「協和臺灣叢刊」40-44。臺北:臺原。
  2. 劉還月。2000。《臺灣民間信仰》。「臺灣之美」。臺北:行政院新聞局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harlie W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