拜拜的貢品
拜拜的貢品
牲禮:
古代祭祀天、地,崇拜自然神,認為獻祭活人可得到四季的平安。後逐漸演變為以牲畜代替活人獻祭,來表達對神祇的崇敬。 牲畜即為重要的實務及資產,所以獻祭牲畜為最高敬意的表現。演變至今,依獻祭等級的不同而準備不同等級的「牲禮」,豬羊牲禮(大五牲禮)最為隆重,其次為「五牲」、「三牲」、「小三牲」、「生三牲」。
「豬羊牲禮」 表示最高等級的獻祭,包括全豬與全羊。因為豬是福氣的象徵,羊又代表吉祥;隆重的豬羊牲禮出現在重大的廟會慶典或法會,或是特殊的酬神還願。傳統台灣的『做熱鬧』或是『做醮(建醮)』也會準備「豬羊牲禮」。 「殺豬公」不是隨意殺殺就好,而必須擇吉日,所有參與殺豬公的人員三天前須茹素,以表誠心。所有的屠宰工具必須是全新且繫上紅線。殺豬公當天也必須有法師在旁誦經,依照儀式進行。當屠夫將刀刺入豬喉放血,一旁要鳴鞭炮送行,祝壽豬公的靈魂能拖出輪迴、往生善道。 「豬羊牲禮」獻祭的一定是豬公、公羊,經過法師超渡宰殺的豬羊,內臟必須全部清理乾淨,脫去身上所有的毛,頭、尾各留一撮毛,象徵『有頭、有尾』,在四腳綁上紅絲帶,豬羊口中含著貼上紅紙的鳳梨或橘桔,代表「旺來」或「吉利」,在插上寫有獻祭的緣由,及獻祭者姓名的紅旗或黃旗,即可送上廟埕獻祭。 「豬羊牲禮」一般還會包括全雞、全鴨、全魚,一併稱為『大五牲禮』。
五牲:
豬肉一大塊、雞一隻、鴨(鵝)一隻、魚一條、豬肝一副(或豬肚)。用以獻祭神格較高的神明,例如:玉皇上帝、三官大帝、關聖帝君、城隍等,或是廟宇特別的祭典,或是一般家中重要的婚禮、喪祭祖。獻祭神明時牲禮不需全熟,祭拜祖先須煮熟。熟與不熟用來區別是獻祭給神明或祖先。 五牲擺桌的排法為:豬肉居中,稱為「中牲」,雞、鴨擺在兩旁稱為「邊牲」;魚或豬肚至於邊牲之後,稱為「下牲」或「後牲」。
三牲:
古代祭祀用的牛、羊、豕三種的「犧牲」。【孝經】:「雖日用三牲之養,猶為不孝也」 祭祀用三牲,多只豬肉、雞一隻、魚一條,或是從「五牲」中挑選三種做為「三牲」;也有說法是「三牲」取四隻腳、兩隻腳和水裡游的各一;也有說「三牲」指的是天上飛的、地上爬的、水裡游的各一。 三牲大多是供祭土地公、灶神的獻祭禮,也是民間逢年過節時最普遍的牲禮。一般傳統所謂的「牲禮」指的就是「三牲」。「三牲」主要是用於祭拜土地公、灶神、家中恭奉的神明或祭祖最常用的祭禮。「三牲」與「五牲」一樣,用於祭神者不需「全熟」,稍為煮至「半熟」即可,用於祭祖必須「全熟」。 三牲的擺法為:豬肉居中,雞肉與魚放兩旁。
小三牲:
小三牲即「三牲」的簡略,一般會用雞蛋代替雞,肉片代替整塊豬肉,小魚(花枝或魷魚)代替全魚。 小三牲一般用來「謝外方」、祭拜五營兵將。「謝外方」即祭拜遊蕩在外的鬼魂,一般在外「沖煞」回家後會「謝外方」消災。
生三牲:
生三牲是特別用來祭祀『虎爺』的貢品,因為台灣民間認為『虎爺』為動物神,所以祀以「生食」;祭祀『虎爺』除了用「生三牲」外也認為「虎爺」與小孩子一樣頑皮,所以也可用糖果、餅乾祭拜。 拜「虎爺」的「生三牲」只能擺在「虎爺」座前,切勿擺上神案。